硫自營性脫硝 Sulfu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(SADN)
技術規模 模廠試驗
適用對象廢(污)水處理業
技術成熟度TRL 6技術或概念於不同條件的真實環境執行現地測試與實證
技術分類
- 綠色分離
- 高效去除
- 循環回收
污染物
- 硝酸鹽氮
- 亞硝酸鹽氮
4L+C
- 低成本
- 循環經濟
- 低碳排放/低耗能
適用行業及污染物(濃度)
- 低碳氮比廢(污)水-硝酸鹽氮:80 ~ 150 mg/L
- 地下水、湖泊、河川-硝酸鹽氮:10 ~ 50 mg/L
- 無機廢水 (不含生物抑制成分)-硝酸鹽氮:100 ~ 500 mg/L
技術原理
此技術透過硫自營脫硝菌,使用還原性硫化物 (S2O32−、S2−、S0、 SO32−) 作為電子供體,將廢水中含氮污染物 (NO3−、NO2−) 作為電子受體,還原為氮氣,以達去除水中含氮污染物之目的。
技術概述
於生物反應槽中加入還原性硫化物作為電子供體,亦可為擔體,以含氮廢水作為進流水進行硫自營脫硝反應,由於此反應會消耗鹼度,因此需調整 pH 值達中性或弱鹼性,以利硫自營脫硝菌生長。
技術優點
- 相較於傳統異營性脫硝反應,此技術污泥產生量較少且不須額外添加有機物作為碳源,可大幅降低營運成本。
- 在硫自營脫硝系統中,不需要額外添加有機碳,且以 CO2 作為氧化菌生長所需之碳源,可減少碳排放量。
- 由於硫自營脫硝可提供高 N2O 還原速率所需條件,因此產生較低 N2O,相較於異營脫硝反應可減少溫室氣體(Greenhouse gases, GHGs)的排放。
技術缺點
- 硫自營性脫硝反應最終產物為氮氣及硫酸鹽,出流水中硫酸鹽濃度過高可能影響水中生態系統。
- 若使用石灰石作為鹼劑添加,將導致水中硬度增加並導致碳酸鈣沉澱,限制生物對於磷的利用。
符合 4L+C 資源循環、節能減碳
低成本、循環經濟、低碳排放/低耗能
低碳排放
- 在脫硝過程中所產生之污泥量較少,可減少運輸及處理排放的二氧化碳。
- 硫氧化菌為自營性微生物,可透過生物固碳作用回收 CO2 合成有機碳,以作為生長所需之碳源。
低成本
- 還原性硫化物的成本 (0.13 ~ 0.25 美元/kg),遠低於異營脫硝常用的有機碳 (如甲醇、醋酸鹽:1.0 ~ 2.2 美元/kg)。
- 硫自營脫硝擁有較低的污泥產量,與異營脫硝相比,污泥產量減少55%,大幅降低了污泥處理的成本。
循環經濟
- 可透過不含生物抑制物質之含硫工業廢水、煙氣脫硫 (FGD) 廢水中的硫化物,如元素硫或亞硫酸鹽,作為硫自營脫硝之再生硫源。
- 可透過回收貝類之廢棄物中的碳酸鈣,作為硫自營脫硝之無機碳源。
技術限制與負面影響
技術限制
- 啟動階段硫自營脫硝菌較不易馴養,所需時間較久,但可透過藥劑添加,加速馴養的階段。
- 硫自營性脫硝菌對 pH 的適應範圍較小,最佳 pH 範圍通常在 6.5 至 8.0 之間,過酸、過鹼或變動較大的環境會抑制微生物活性。
負面影響
- 若處理較高氮污染物廢水時,可能導致出流水中硫酸鹽濃度過高,若流入厭氧環境中,將會被硫酸鹽還原菌還原為 H2S,使末端管線有腐蝕問題,並對下游生態造成不利影響,因此必須格外注意,必要時可於出水口裝設曝氣設施防止 H2S 生成。
- 若處理之進流水發生硝酸鹽氮負荷突增時,會導致系統脫硝不完全,必要時可額外添加硫代硫酸鈉,提高脫硝效能。
技術流程

資料來源 自行研發、國內外文獻
Li T., et al. (2023). Sulfu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as an efficient nitrogen removals method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towards lower organic requirement: A review. Water Research, 245, p.120569.
Guo, G., et al. (2022). Advances in elemental sulfur-driven bioprocess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: From metabolic study to application. Water Research, 213, p.118143.
Cui, Y.X., et al. (2019).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from wastewater using sulphur-driven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.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, 103, p.6023-6039.
Di Capua, et al. (2019). Electron donors fo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.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, 362, p.922-937.
Yang, W., et al. (2016). Sulfide-driven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N2O emissions. Water Research, 90, p.176-184.
Zhang, L., et al. (2015). Denitrification of groundwater using a sulfur-oxidizing autotrophic denitrifying anaerobic fluidized-bed MBR: performance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.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, 99, p.2815-2827.
Chang, C.W., et al. (2024). Nitrate removal by a sulfur-based autotrophic process: Insights into performance, kinetics behavior and community.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, 317, p.100199.
模廠試驗
- 近期更新